中国最早蒸馏酒始于元朝 据悉,蒸馏酒的原料一般是富含天然糖分或容易转化为糖的淀粉等物质。如蜂蜜、甘蔗、甜菜、水果和玉米、高粱、稻米、麦类马铃薯等。糖和淀粉经酵母发酵后产生酒精,利用酒精的沸点(78.5℃)和水的沸点(100℃)不同,将原发酵液加热至两者沸点之间,就可从中蒸出和收集到酒精成分和香味物质。 用特制的蒸馏器将酒液、酒醪或酒醅加热,由于它们所含的各种物质的挥发性不同,在加热蒸馏时,在蒸汽中和酒液中,各种物质的相对含量就有所不同。酒精(乙醇)较易挥发,则加热后产生的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浓度增加,而酒液或酒醪中酒精浓度就下降。收集酒气并经过冷却,得到的酒液虽然无色,气味却辛辣浓烈。其酒度比原酒液的酒度要高得多,一般的酿造酒,酒度低于20%。蒸馏酒则可高达 60%以上。我国的蒸馏酒主要是用谷物原料酿造后经蒸馏得到的。 元朝有一种酒叫“阿剌吉”,又叫“阿里乞”,有时候也写成“阿卢基”,这种酒由阿拉伯商人传入中国,制法如下: 把黄酒和酒糟放到一口大锅里,锅上再倒扣一口大锅,从上面那口锅的侧边钻一个孔,孔上插一支竹筒,竹筒斜伸三五尺,筒口放一个铁桶。再对黄酒和酒糟进行加热,它们一受热,酒蒸气首先挥发出来,沿着竹筒往外蹿,蹿到中途,遇冷变成酒精,啪嗒啪嗒滴到铁桶里,清澈透明,无色有味,辣度很高,入口呛喉,这就是传说中的蒸馏酒,当时则叫做“阿剌吉”。“阿剌吉”是阿拉伯语,意思是“汗”,因为从制造过程上看,蒸馏酒就是发酵酒出的汗。 蒸馏酒在元朝并不占主流,元朝的主流还是发酵酒。南方人喝的米酒,北方人喝的高粱酒,蒙古人喝的马奶酒,当时都是发酵酒,都不经过蒸馏。只有当发酵酒酿坏了的时候,俭朴之家为了避免浪费,才会架起蒸锅,把腐败变质的酒液和酒糟蒸一蒸,蒸成“阿剌吉”。 “阿剌吉”虽然是蒸馏酒,它的度数却不会很高,因为那时候的蒸馏器材太简陋,不能把酒蒸气和水蒸气截然分开,黄酒一受热,酒汽和水汽手拉着手往外蹿,冷却下来就是酒和水的混合物,绝对不可能是纯酒精。 就是如此简陋的器材,直到今天还在中国北方使用。现在的山东章丘、河北霸县、河南清丰和河南杞县等地的农村地区都流行一种“明流酒”,其酿造方法跟元朝的“阿剌吉”几乎一模一样:谷物泡软,煮熟,放凉,拌曲,封缸,待到最上层渗出酒液,且酒液有甜味的时候,连糟带酒倒入大锅烧煮,锅上加盖,旁侧钻孔,用钻空的葵花杆(北方缺竹子)把蒸汽导入旁边的双层锅,双层锅上层空空,下层装满凉水,酒蒸气遇凉凝结,即成明流酒。明流酒味道微苦,有糊锅味儿。农家设备简陋,密封不好,而且只经过一次蒸馏,故此度数偏低,只有二十度左右。 2014-11-25 16:14:04 浏览人次: 1319 |